三年国企改革行动收官后,各界都在谈论国企下阶段的深化改革。但是具体的改革与发展方向,应该是什么呢?
其实国资委今年已经给出了明确的导向。今年3月初国资委召开会议,对国有企业对标开展世界一流企业价值创造行动,进行了动员部署。价值创造能力的建设与强化,将会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国央企的重要发展目标。
(资料图片)
其实建设世界一流企业的目标,早在党的十九大后就提出来了。为了实现它,国央企也已经走过了业务对标与管理对标这两个关键阶段。目标的覆盖范围也从首批11家央企,逐渐扩大到了其他央企与地方国企。
明源君曾提到过,经过多年的国际化对标与海外经营,国央企在业务与管理等方面都已经有了长足的进步。
然而国资委在会议上强调,当前我国国有企业在效率效益、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、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等方面,与世界一流企业仍存在差距。而这些要素,却是让国有企业真正能做强做优做大的关键。
所以今年在国资委的部署下,国央企的发展目标将会上一个层次,启动“价值创造”能力的对标行动。
针对企业价值创造行动,国资委强调了四个方面:突出效益效率、突出创新驱动、突出产业优化升级、突出服务大局。目前国央企在这些方面的发展比较参差,在新的目标部署下,今年势必会调整发力方向。突出效益效率,提高资产管理能力
国资委在回忆中强调,要突出效益效率,加快转变发展方式,聚焦全员劳动生产率、净资产收益率、经济增加值率等指标,有针对性地抓好提质增效稳增长,切实提高资产回报水平。这句话点出了部分国央企业务发展大而不强的问题。其实近年来我国国有企业的创收和盈利是在持续提升的,然而规模的增长并非完全伴随着经营效益和效率的同步提升。
据媒体统计,去年有86家国资委监管企业跻身《财富》500强排行榜,它们2022年的销售收益率、总资产收益率和净资产收益率均值为4.3%、0.95%和7.8%。
而进入榜单的124家美国企业,在这三个指标上的均值则为11%、3.2%和21.9%,数据差距还是比较大的。
所以国央企想要提升价值创造能力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,那么如何提升实打实的资产管理能力、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和质量,这是绝对饶不开的关卡。
突出效益效率的目标,也与今年中央企业考核指标调整为“一利五率”这件事,密切关联起来了。新增净资产收益率、营业现金比率的考核,就是在引导央企重视经营质量,以效益为先。
为了实现效益效率的提升,未来国央企有几个方面需要去发力。
一是提高资本运作能力,加速处置低效资产、加大力度盘活存量资产,对现有的资产加强经营培育,进一步释放潜在效益。 戳这里,了解国企资产管理解决方案
尤其是这两年国内REITs市场的高速发展,为国央企旗下庞大的存量资产,提供了很好的盘活路径。国央企旗下的各类基础设施、不动产等资产,都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REITs工具。
二是提升资金回收能力,保证现金流安全的同时,进一步提高资金使用效率。
拿建筑央企举例。据东海证券统计,我国十大建筑央企的经营现金流净额,与欧洲、日韩等国的跨国建筑企业相比,波动比较大,现金流管理能力仍需加强。
值得注意的是,我国建筑央企的大部分应收账款占总资产比例在5%~15%区间,控制得很不错。而在存货管理方面,存货与总资产之间的比重指标,也从2018年以前的均值25%,降到了这两年的15%左右。
可见在中央的发展导向下,国央企提升资产运营效率的成果是显著的,未来也必定具有充分的能力,不断改善经营质量。 突出创新驱动,强化科研攻关能力 针对创新,国资委明确提出:要突出创新驱动,提升基础研究能力,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决策、研发投入、科研组织、成果转化的主体作用,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力度,促进科技与产业有效对接,进一步提高科技投入产出效率,尊重和遵从科技创新规律,包容创新风险,让企业科技人员放开手脚干事业、心无旁骛搞科研。创新驱动力,决定着企业在长远时间尺度上的发展能量,也决定着企业在国际上的业务话语权。这些年虽然国央企在科研投入上的力度不断加大,但从实际成果上看仍有待加强。
在去年年底欧盟委员会发布的《2022欧洲工业研发投入记分榜》中,研发投入前50的企业里仅有5家中国企业,其中只有中国建筑一家央企,其余都是民营企业。
虽然这些年国央企的经营规模在不断扩大,但是在科研创新的投入强度上,仍然落后于民营企业。
在当前的投入下,国央企想在各业务领域的关键技术上实现进一步的突破,获取产业话语权、做到世界一流,那是很难的。
所以接下来国央企在强化科研创新力方面,任务非常重,要从人才、资源投入与管理改革等方面着手去改善。
一、树立创新为先的管理观念,构建鼓励科创的管理机制
在管理观念上,国央企的管理者必须具备高度的创新意识,真正重视对创新工作的实质投入,建立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管理机制与企业氛围。
前面国资委在会议中的原话也说了,要尊重和遵从科技创新规律,包容创新风险,让企业科技人员放开手脚干事业、心无旁骛搞科研。这就要求企业要围绕科研创新工作,优化业务管理机制。
比如可以在风控体系中,为科技创新工作留出一定的风险容忍度,鼓励科研团队开展探索。由此将鼓励创新价值观逐级向下传导,打消科研人员顾虑。
也可以针对科研创新部门,有针对性地设计绩效考核制度,并建立充分市场化的中长期激励体系,鼓励以长期主义视角出发的科研探索,激活企业整体的创新积极性。
二、研发创新工作,不能只投入不监督
在研发资金与资源方面,国央企除了需要继续加大投入之外,更重要的是建立监督机制。
想要做到高质量发展、对标世界一流,国央企必须和全球企业正面拼研发实力和落地成果。为此,必须要建立对于技术研发成果的评价标准。
对于研发资源与资金投入后的具体应用和进展,要做好监督监测。对于研发投入不能只是花钱,还要力求钱花得精准、高效、有产出。
以航天科技为例,其早在2016年就成立了航天专利基金,专门用于支持科研创新成果的转化。截至目前,航天科技集团累计获中国专利金奖6项、银奖2项、优秀奖74项;申请专利5.1万件,授权有效专利2.4万件,科研成果丰硕。
其中,北斗二号卫星工程六大系统中的两大关键系统——北斗导航卫星和运载火箭,就是由航天科技集团研制的。该研制团队共取得了200多项专利,其中1项获国家专利金奖。
三、加速高端科研人才队伍的建设
对于科研人才队伍,国央企需要继续加大建设力度,并重视尖端科技人才的引进。
以前面提及的中国建筑为例,目前其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2名,工程建设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1名,全国工程勘察设计大师13名。
另外公司内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人员有10.4万人,占员工总数的28%。显然中建在创新驱动方面的投入不仅仅是资金,还有充沛的科研人才队伍,能让研发资金的力量得到充分发挥。
又比如央企航天科技在人才招聘中,开辟了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绿色通道,提供参与联合研究的机会,提前为应届生找准定位,激发企业的新生代创新潜力。
在后续的青年人才培养中,航天科技也强调打破年龄和资历限制,不吝为青年人才提供总指挥和总设计师岗位机会,充分践行任人唯贤、创新为先的价值观。 突出产业优化升级,向全球价值链上游迈进 虽然这些年国央企的规模越做越大,在海外的经营状况也一路向好。但在一些尖端科技领域,我们的技术自主能力还不够强,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有待提高,因此部分业务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中下游。要成为世界一流企业,就需要持续向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上游发起冲击,夺得更大的话语权。在这方面,国央企还有很长的路要走。
为此,国资委的指示是:要突出产业优化升级,加快布局价值创造的新领域新赛道,一手抓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布局,一手抓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,更好推进新型工业化。
要实现产业优化升级的目标,需要对自身的业务竞争力、产品技术含量做出新一轮的升级。在这方面,其实有央企已经做出了很好示范。
比如国家电网在全球竞争当中,就属于走在前列的。其科技创新成果全球领先,主导了大量国际标准的制定,近五年的专利申请量超过了10万件。
同时,国家电网也是全球电压等级最高、能源资源配置能力最强的电网,保持着全球特大型电网安全稳定运行最长纪录,绝对可以称得上是世界一流。
据统计,国家电网在“十三五”期间的投入研发经费,较“十二五”增长了128%,整个“十四五”期间还计划投入超过1500亿元的研发经费。
此外,国家电网还建成了各类实验室117个,其中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。加大科研投入、严抓科研成果,这些都是让国家电网跻身世界一流企业的重要支撑。
除了对自身业务与产品的精进外,数字化工具的普及,也是国央企实现新一轮进化的机遇。
如今产业数字化趋势已经深入各行各业,如果能够充分发挥数字化的赋能效果,对于国央企价值创造能力和效率的提升将会是非常显著的。 戳这里,了解国企资产管理解决方案
前面说的国家电网,就是产业数字化应用的典型。
在业务赋能方面,目前国家电网已经能够深度融合数字技术与电网业务,强化电网全环节的数字化管控,实现“电网一张图、数据一个源、业务一条线”。
在管理提效方面,国家电网构建了基于量化分析的财务多维精益管理体系,精准核算每个业务单元的投入产出效率。
这套体系能开展资金统一运作、在线集中监控,做到现金流“按日排程”,收付款“省级集中”,实现资金归集率达100%,大幅提升了资金管理效率。
在大数据应用方面,国家电网推出了电力看经济、电力看双碳、电力看环保等一系列的大数据应用,能够对外发布复工复产指数、小微企业景气指数等重要经济资讯,服务于200余家政府机构、近万家企业……
这个案例其实非常适合其他国央企借鉴,因为国央企运营着我国大量的公共设施,手中握有海量社会数据。
如果能够利用大数据手段加以开发处理,构建起自身的数据资产库,无论对于业务赋能还是社会服务来说,其价值都是惊人的。结 语
这两年,国央企实现高质量发展是绝对的核心任务。对标世界一流企业,是其中一个十分关键的方法。通过在业务、管理以及价值创造方面去对标世界一流,能够为国资国企提升经营质量、做强做优做大,提供明确的学习样板和进化路径。
在新一轮的价值创造对标行动中,国央企需要迅速调整发展重心,把研发创新机制和成果做实,构建独特的价值创造能力体系,提高自身在国际产业竞争当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。